吉林省那没有文字记载的上古史,是从一颗牙齿的发现开始的。20世纪60年代,考古学家们在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发现了一颗属于晚期智人的牙齿。晚期智人,即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他们生活在距今五万年至距今一万年之间。距今一万年左右这个时间点,也是考古学家用以划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节点。
▲来源:《吉林文脉》之《吉林访古》节目
长白山地区这颗牙齿的发现,揭开了吉林省内史前史发掘的序幕。自此之后,考古学家们踏遍山野,不断寻找,发现了多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其中包括桦甸寿山仙人洞、蛟河新乡砖场、吉林九站西山,长春红嘴子,延边珲春北山等。
对人类生存来说,水源必不可少。因此,这些遗迹集中发现于长白山地区的松花江流域和松嫩平原的嫩江流域,在那些遗址中,包含着数万年前远古人类的生活痕迹。
▲来源:《吉林文脉》之《吉林访古》节目
这是一个荒蛮的时代,人类茹毛饮血,追逐于山林川泽,利用一切自己能够利用的东西,制作出生存与生活所需的各种工具。
在吉林省内的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中,目前发现的最早遗存为桦甸寿山仙人洞遗址,距今约16.2万年。
桦甸市是吉林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吉林市南部。这个总人口40万出头的城市有着非常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二道松花江、第二松花江、辉发河三大水系,连接着251条中小河流,有着“三湖联珠映碧水,烟波浩渺汇金城”的美景。
1991年,考古人员在位于桦甸市区西北22千米的八道河子镇寿山主峰东坡上部,发现了一个宽高均有3米左右的天然溶洞,早年曾有传说,此洞乃道人修仙之地,因此当地人将它取名为“仙人洞”。
据说,仙人洞所在的寿山在清代以前没有名字,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东巡到吉林城后返京途中路经此地,恰逢其母亲过生日,因此将此山敕封为寿山,满语称“扎拉芬阿林”。
为此,山下的小河成为寿山河,寿山河畔的山村被称为寿山村(屯)。从此,寿山脚下的村庄繁衍生息,直到现在。

▲寿山仙人洞遗址 来源:文化下午茶JLTV生活频道
寿山属于长白山余脉哈达岭,仙人洞就位于寿山的东坡上部海拔460米处。洞的全长约有300米,在这300米长的甬道里,有两处人类活动的遗迹。临近洞口的前室长约9米,宽敞明亮;后室长约25米,举架略低于前室,呈甬道形,洞内可活动的空间不小,地面总面积约100平方米,就好似一个高层公寓里的大平层,但是用来当群体宿舍住。
▲寿山仙人洞遗址洞口处在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东北地区,住在洞穴或者裂隙中有利于遮挡风寒,还能抵御野兽侵袭,因此洞穴成为当时人类首选的理想栖息场所。也因洞穴具有一定封闭性的特殊空间特点,大量与当时人类活动相关的遗物和遗迹得以保存至今。
在1991年和1993年这两年里,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的师生们与桦甸市文物管理所的业务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试发掘,发现了大量所属不同年代的石器。
▲仙人洞遗址石器出土情况 来源:文博中国这些石器是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类最为主要的生活工具,原料大多是就地取材,石质与寿山所有石质大体相同。在制作手法上,多以锤击法为主,工艺较为精良,说明当时生活于此的人类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制作石器水平,但也存在不少制作粗糙的石器。这些石器大多体型较小,猜测一下,或许是古人类用来剥小动物皮毛时使用。
▲1993年出土打制石器(石核)除了石器外,在仙人洞遗址内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目前鉴定出的动物包括鼢鼠、鼠兔、田鼠、鼬,披毛犀、牛、野驴、鹿、狍子、羚羊、山羊、岩羚,虎、似北豺、狐狸,熊等等。其中,鼢鼠、鹿和熊化石代表的个体较多。
▲1993年出土动物化石残片寿山仙人洞遗址无论在现实还是在学术领域,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目前在吉林省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的洞穴遗址,曾为我们的先民占据,并有大量遗存保留下来,这为研究东北亚高纬度地区古人类的文化技术特征、适应生存方式等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参考资料。
▲2006年东亚学术研讨会会议代表在仙人洞遗址山脚下合影
▲2006年学术会议代表到洞内参观
1992年,吉林市人民政府将该遗址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它又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又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一次评定,都代表着仙人洞遗址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来源:悠游吉林
编辑:赵硕
初审:陈德
复审:杨雪冰
终审:曹铁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