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渤海王国作为一个受唐朝册封的民族政权,与唐朝的关系十分密切。渤海国存国期间,因袭唐朝典制,在辖境内完成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余县的建置。
辉发河故道南岸的苏密甸子(粟末的音转)系冲积盆地,平坦开阔,近山傍水,为水陆之要冲,是渤海国与唐王朝之间陆路交通干线“长岭——营州道”的重要交通枢纽,被称为渤海国去唐、唐往渤海国的路上东方“丝绸之路”。又因境东有绵亘四十余里的张广才岭为屏障,渤海国在此设长岭府治,领瑕、河二州,建有具备府治规模的苏密古城(即那丹佛勒城),是当时营州道上的重镇。长岭——营州道的线路,根据《新唐书》载:“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在这条道上,除两端外,长岭府是最大的城。今天看来,这条道路起止、经由的地点应该是从宁安县渤海镇出发,经由桦甸苏密城、海龙、抚顺、沈阳、营州,再经由河北、山西、陕西各地,最后到达西安市(唐长安城)。
(注:营州,今辽宁朝阳;都护府,今辽宁朝阳;古盖牟,今辽宁沈阳附近;新城,今辽宁高尔山山城;长岭府,桦甸苏密城)
苏密城又称苏密沟古城,位于吉林省桦甸市区东北约4公里永吉街道大城子村辉发河南岸,南距烟白铁路300米。清末这里曾以苏密河命名草甸子——苏密甸子古城因而得名。城址四周依山傍水,土地肥沃,为辉发河冲击盆地。苏密城内、外城早已经开辟成为农田,有可耕种土地42公顷。城址东南和东南约五华里的苏密河东西两岸有两座小城遗址,城东耕地中有一条小河由南向北流入辉发河。

(桦甸苏密城)
古城始建于唐代中叶,城池布局大体仿唐代中期以后的形制,略呈方形、分内、外城,呈回字形。内城基本为正方形,东城墙长337米,南城墙长334米,西城墙长369米,北城墙长341米,周长1381米。外城大致为长方形,东城墙长697米,南城墙长535米,西城墙长747米,北城墙长611米,周长2590米。城墙石基夯土筑成。有四门,北门已废。东、南、西三门有瓮城,西门和南门瓮城保存尚好。内城四角高出城墙,呈四角楼遗迹。东、南城墙有女儿墙遗迹,护城河尚存残迹。城内出土莲瓣纹瓦当、布纹筒瓦、绳纹板瓦、灰褐色泥质陶器残片。
古代的长岭府,是渤海国直通唐朝首都长安的要道。当时,唐朝平卢节度使是渤海国的上司,治所在营州。渤海国使者由上京龙泉府去营州或京城长安,长岭府是必经之地。从苏密城的建筑规模和出土文物来看,当年这里人丁兴旺,繁华热闹。那时,外城居住着各行各业的人民,内城设置着官衙,王子、使臣、商贾、学者……奔波于营州道上,北方的物产由此流向关内,关内文化、技术和物资则在这条通道上带向更远的地方,从而使这条古道成为关内外商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特别是苏密城全仿唐式的城郭建筑布局,印证了唐中原地区同边陲地区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紧密关系。
过去曾有学者认为苏密城是渤海五京之一的中京显德府。20世纪30年代,伴随日本帝国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占,日本人介入了对东北地区的文化侵略。1936年,日本人鸟山喜一、藤田亮策、岩间茂次郎等人对苏密城进行了非法盗掘。此后,鸟山喜一结合吉林和龙西古城城址的研究结果,否认了苏密城渤海东京学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多年的研究,考古学者已确定苏密城是渤海国十五府之长岭府故址。该学说一经提出,逐步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从此,苏密城城址的文化性质得到了较为明确的认定。

(苏密城出土的佛像)
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渤海国遗址多数已经破损不堪。苏密城作为现有为数不多的较为完好留存下的城郭,已然成为世人追寻、认知渤海文明不可或缺的实物依据和探索渤海国发展轨迹的重要线索,在研究渤海国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历史等诸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006年5月,苏密城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经典吉林·史话卷
编辑:刘文博
初审:陈德
复审:杨雪冰
终审:曹铁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