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我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举措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效率,打造更优发展环境。
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提升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六个环境”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一网通办”“全程网办”能力,建立“高效办成一件事”常态化机制,确保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压缩审批时限不低于85%。持续强化工程建设项目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均审批用时压缩至10个工作日内。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坚决纠治政务失信行为。继续深化“九解一协调”助企服务,并常态化开展产需衔接和银企对接,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提振发展信心。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严控涉企行政执法检查频次,坚决杜绝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发生。全力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守住交往底线,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当好改革攻坚的“实践者”。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改革,以点带面,激活全局。加快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国发集团等市属国有企业运行管理。创新央地合作新模式,鼓励市属国有企业立足资源优势、支柱产业主动对接,深入合作。强化项目绩效目标编制和审核,健全绩效结果评价反馈制度和绩效问题整改责任制度,确保财政体制改革取得实效。持续深化综合医改,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深入规范“三资”管理,巩固“清化收”成果,加快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持续深化开发区改革,聚焦人事薪酬制度,实行岗位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完善组织收入激励措施。强化土地配置效率,盘活国辉机械、日晖陶瓷等闲置项目,使土地利用率达到70%以上,全年落地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同时,在综合发展水平和营商环境建设上力争在全省开发区中稳居“第一方阵”,努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改革创新示范区、现代产业聚集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深层次培植创新沃土。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圆方机械、修元科技等重点企业与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合作对接,聚焦生产技术和产品创新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全年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个以上。加快“三院一中心”创新平台建设,全年转化科技成果8个以上。扎实做好省级“科创专员”项目申报工作,为企业引才引智。全年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户、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户、科技型中小企业10户。
记者:陈 德
初审:陈 德
复审:杨雪冰
终审:曹铁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