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黄金人可以说是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全部过程。
我们先来说说,拥有连续开采黄金200年历史——夹皮沟金矿。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地区沦陷后,夹皮沟金矿的工人,自发组织了反日同盟会,对当时的东北抗联,给予了极大的物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解放前,在夹皮沟韩家老矿硐口矿工们入坑背矿。
据夹皮沟金矿执行董事吴枝亮描述,当时的陈长寿兄弟二人,就送粮不下百担,鞋不下千双,还有很多布匹等生活用品。夹皮沟的工人在党组织秘密宣传和引导下,采取磨洋工、破坏机器、破坏厂房、罢工等方式,阻止了日本侵略者劫掠黄金资源,因此锻造了夹皮沟人骨子里的红色基因和家国情怀。在白山黑水间,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金矿开展抗日运动中,开采的黄金为抗战换取了大量军事医疗物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矿山工人淘金的场景。
1939年,东北抗日联军将领赵尚志,率领100多名抗联战士奋勇杀敌,打下了乌拉嘎金矿,还吸收了一部分矿工加入抗联队伍。1946年,黑龙江省恢复了乌拉嘎、鸵腰子、漠河等处的黄金生产。1945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第十九旅解放了夹皮沟,成为了新中国最早解放、最早恢复生产的机械化有色金属矿山。

▲东北抗日联军将领赵尚志

▲夹皮沟金矿日伪时期修建的选矿厂。
由于日军撤退时,将金矿里的设备全部破坏。夹皮沟工人们夜以继日,用最快的时间恢复了生产,克服重重困难,以“多出力,流大汗,加油干多产黄金买炮弹,解放全中国,大力支前线”的精神,所生产的黄金多经绥芬河运至苏联,用于换取武器和辎重,为东北战场、辽沈战役,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安装修理设备恢复生产后,1948年,当年产金1万两,换算成312.5公斤。1949年产金达到了2.25万两,换算成703.1公斤,超过了伪满时期的最高水平,其他金矿也在我党的领导下,全面恢复了生产,黄金产量屡创新高。
两和公斤是如何换算的?
过去是16两为一斤,就有个词叫作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现在黄金行业仍沿用,一斤为16两,一公斤就是32两。

▲1948年,国民党逃离大陆前国民经济几近崩溃,大批民众挤兑黄金。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为了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在距夹皮沟约20公里的地方,建立起了一座铜矿,用于制造枪炮子弹。于是矿上就开展了,“多产一斤铜,打败美国兵,多产一两金,打败侵略军”的生产竞赛活动,并有多名矿工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这些红色血脉都深深扎根在了这白山黑水间。
说完东北,咱们再把目光转向,另一个产金大省——山东。
山东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产金大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军侵占了玲珑金矿,他们当时提的口号是“宁失招远城,不失玲珑矿”在这里大肆劫掠黄金,达到了54.8万两。为了抗击日本的侵略和掠夺,在1934年至1945年期间,中共胶东党组织领导胶东军民,开展集武装斗争和经济斗争于一体的“黄金抗战”与侵略军、侵略者争夺黄金资源,既打击日寇的侵略,又在经济上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战。

▲胶东地区运送黄金路线图。
1938年夏天,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的政委黎玉前往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亲身经历和感受到陕甘宁边区财政紧张的状况。他提出,既然山东产黄金,就要好好利用这个优势,为党中央来筹措黄金,来支援抗战,解决党中央的燃眉之急。当时毛主席有一句话,“把那么多票子搞到延安来,什么作用也不起,还是多搞些硬通货为好。”这里的硬通货指的就是黄金。

▲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的政委黎玉。
所以到了1940年11月后,为了解决党中央的财政困境,胶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产出的大量黄金,通过艰险而漫长的秘密通道送往延安,对支撑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45年8月2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从侵略者手中重新夺回了山东招远玲珑金矿,并成立了玲珑矿务局,恢复了生产。在1946年至1948年期间,该矿累计生产黄金6.44万两,约两吨的黄金。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东胶东行署北海采金办事处直接管理招远县的黄金生产,累计生产黄金22万两,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来源:中国黄金网
编辑:徐鹤珈
初审:陈德
复审:杨雪冰
终审:曹铁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