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融媒
  • 客户端下载

印象·桦甸丨夏日荷花又醉人

时间:2020-07-27 09:19:48 来源:桦甸市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

//Summer

//










又醉人




我第一次认知荷花是上小学时老师教我们吟诵的一首古诗。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是宋代杨万里的诗,只记得老师给我们重点讲解了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勉励我们这些豆蔻年华的孩子们好好学习,早立志,早成才。




上中学之后记不得是哪个年级了,有一个教语文的叶老师给我们讲《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叶老师是吉林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因那个时代特有的原因滞留于桦甸小城。他满腹文采,语言幽默,出口成章。出于对朱自清先生的崇拜和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他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诵全篇课文然后再逐段逐节讲解。我至今仍记得文中精彩的片段:“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先生对笼罩在月色之下的整个荷塘地描写可以说达到了文字的极致:月光“泻”在荷叶之上,水面泛起的薄雾如“牛乳”一般将荷叶、荷花揉洗一番,整个荷塘携作者如同进入梦境一般……  其实文中对荷花的描写亦是极为动人的,只是那时的我对荷花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文字之中,我所居住的桦甸小城还处在贫穷、落后的时代,我们这些中学生还无处寻得荷花的踪迹。




后来上了大学,在长春南湖公园荷花池中,我实实在在目睹了荷花的芳容。对照着《荷塘月色》一文,把文字中的荷花、荷叶与现实中的荷叶、荷花对比,切切感受到了荷花之美、荷花之秀、荷花之洁、荷花之雅。更加钦佩朱自清老前辈的文笔了:“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香则随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品美文之语,观荷塘之秀,真有怦然心动之感觉。上世纪八十年代长春南湖荷塘的景色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北京清华园荷塘的美景是一样的沏人心脾,时时令人感怀无限。青年时期的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是这样沐浴着荷塘的醉香,享受着校园的静美,开启了人生美好的一页。




参加工作之后整日忙忙碌碌,为工作、更为生计奔波,很少有时间和心境去欣赏荷花的风姿。直到九十年代末去北京,带着两个孩子专程去清华园的荷塘游玩。既为了让孩子们领略清华大学校园的神韵,也是为了圆自己学生时代“月色荷塘”之梦。中年的我已然有了一些阅历,再去看朱先生笔下流芳、水木清华的荷塘似乎更加理解了朱自清先生写《荷塘月色》时的心情。1927年的中国,国家动荡,民生凋敝,朱先生只能在夜色中去品味荷塘的风光,去沿着“煤屑铺就的小路”漫步,在“月色朦胧”中去领略荷花的风韵。如今的我们在阳光下、快乐中再去欣赏荷塘,韵味更佳,更真实,更可爱。




时间如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荷花早已开遍了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我居住的小城桦甸也是今非昔比。笔直平坦的柏油路修了一条又一条,高耸入云的大楼建了一栋又一栋。尤为令人称道的是市政府花巨资打造的清水绿堤工程早已成为金城最为靓丽的风景线。近几年逐渐栽培起来的荷花已布满河道两旁,绵绵延延足有十多公里。每逢盛夏,荷叶流翠,荷花飘香,人们茶余饭后漫步十里荷塘,醉闻两岸荷香,足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站在荷塘西边的防洪大堤之上放眼望去,清水如镜,曲径通幽,荷花竟放,蛙声一片。恰如一幅水墨画卷镶嵌在金城之中,不由让人想起杨万里另两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果恰逢雨天,荷塘两岸则情趣别样。三三两两的人们撑起花花绿绿的雨伞,随雨而行,漫堤赏荷。只见淅淅沥沥的雨珠洒落在花瓣儿之上,荷叶之中,犹若粒粒珍珠从琼天碧宇之上飘落下来,在花瓣上嬉戏,在荷叶上翻滚,恍若“大珠小珠落玉盘”一般,弹奏着一曲又一曲雨中荷塘交响乐。




荷花伴随着人类盛开了几千年,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对她追捧如初,盛赞如潮。其实荷花不仅叶色滴翠,花色娇艳,更重要的是品行高洁,污泥不染。宋朝诗人宋伯仁赞道:

绿盖半嵩新雨

红香一点清风

天赋本根如玉

濂溪以道心同


诗中“清风一点”、“本根如玉”、“濂溪道同”等句子赞美的正是荷花高洁的品行和傲人的风姿。其实天地之间花木甚多,历代文人墨客喜欢的花朵也各不相同。陶渊明不恋官位,隐居山水之间尤喜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见情怀;王冕淡泊名利,幽居山林,聊做农夫。皇帝朱元璋派人请他入朝为官,他不为所动,唯挚爱梅花:“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在人间”;与他们相比周敦颐则潜心学问,藐视官场。他酷爱莲花,专做一文《爱莲说》极尽所能,盛誉赞花:“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视而不可亵玩焉。”直呼“莲,君子也!”足见莲花之高贵早已融入其人格之中,沏入骨髓之内了。




荷花的一生都是被赞颂的,即使深秋来临,冷霜相逼,花瓣零落,荷叶凋敝,残荷一片之时,大文豪苏东坡仍写出残荷骨子里的一股昂扬之气: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花如人,她将一生的美都奉献给了人类。春的娇羞,夏的丰盈,秋的傲骨。也许荷花就是为人类而生的,给人类树起一个榜样:要奉献,要无私,要包容,要高洁,要与杨柳共生辉,要质本洁来还洁去,更要傲霜斗雪立人间!



-END-


文:辛兆库

图:摄影家协会

编辑:邱爽

编审:李丽娜 

总编:于海蛟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