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甸融媒
  • 客户端下载

印象 · 桦甸 | 去红星知青文化村,重温岁月芳华(上)

时间:2020-07-13 09:41:34 来源:桦甸市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知青作家蒋巍说:“只有我们的青春——中国知青一代的青春,在人类全部进化史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

1968年,一千七百万知青走向“广阔天地”。他们抱着“滚一身泥巴、磨一身老茧、炼一颗红心”的决心,喊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口号,辞别了父母,毅然来到了祖国最艰苦的地方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用热血和忠诚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68年到1975年间有四批共计90多名知识青年从吉林省各地来到桦甸县苏密沟公社红星大队插队落户,他们和当地的农民朋友同凉热共饥寒,摸爬滚打在一起,不仅在劳动生活的实践中锻炼了自己,也为提高当地农民素质和生产水平做出了极大贡献。

今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2周年,“知青”于现在的我们而言,遥远而又模糊,但对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而言,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每一次提及,内心都会微微颤动。芳华虽易逝,芬芳年纪的记忆却愈酿愈浓。这几年来,知青们频频相约回到自己曾经的地方,回首自己的足迹,祭奠自己的青春,追寻青春的印记,不了的情结。2017年年底一部影片风靡大江南北,它就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芳华》,冯小刚说,每个人都有青春,但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芳华。我想,影片之所以热映,是因为影片选择的是一段难忘的年代,它勾起这一代人的共同回忆,影片中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让这一代人又仿佛回到青春年少的过去。

时序小暑,我驱车前往桦郊乡红星村,从桦甸市区往南,穿过一大片静穆的古林,群山之外的旷野上忽然出现一片水泽,蓝得不能再蓝。那是横亘于红星村的知青水库。此次造访,巧遇52年前到这里插队的陈姓老师,一位在这里锻炼10余年的老知青,和他漫步在知青水库大堤上,陈老打开了话匣子,畅谈起当年下乡的点滴往事,话里话外难忘当年情谊,当年我们还是一群只有十六七岁的城市娃,手无搏鸡之力,一个反差却要肩扛百斤的水泥从山底运到山顶;挑石头、拉推车,衣裤上都能搓落一把把盐珍珠。悠悠往事,烟一般缥缈,又山一样沉重。透过陈老的眼神,我们穿越时空,仿佛看到近半个世纪之前,这些知青是如何经历那段彷徨、自立、奋争、重生、大悲、大爱的曲折岁月。 

伟哉,共和国知青。壮哉,共和国知青的历史。52年过去了,那些曾经见证悲情、爱情和希望的知青点,随着知青的离开,扔下一地旧梦,渐渐被时代遗忘,最终沦为遗址。然而,亲历过那段艰苦岁月的知青们,却永远无法忘怀。我知道。他们总会在某个特殊的时刻,在一些特殊符号的驱动下,或几人结伴,或携儿带孙,千里迢迢,悄悄地回到曾经的知青点。他们在故居废墟前肃然,与农民兄弟们合影,然后又悄悄地离开……

听村书记岳乃全讲,2019年阳春三月的一天,当满载着40多名老知青的汽车驶进红星村时,锣鼓声和鞭炮声响起来。车停在红星村村委会门口,知青们缓缓下车,当年的社长、大队队长、民兵连长、农业技术员等,老乡们急切地上前辨认,有的还能一一地叫出知青们的名字来。他们亲切握手,相互拥抱,动情之处,数度哽咽。

“这里原来是我们的伙房,那儿原来是我们的宿舍……”一草一木一锄,均勾起了知青一段段沉睡的记忆,他们激动又努力地辨识着青春的痕迹。五十载朝花夕拾,重新踏上这片曾奉献过青春、挥洒过汗水的热土,寻觅当年劳作的足迹,重温艰苦浪漫的往事,目睹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

时光一言不发,怀念早已生根发芽。老知青们沧桑的手指抚摸了一遍又一遍空置的岩石、木板老宅、茅草房,让回忆一路铺洒,却依然可以清晰地说出这里曾是场部,那里是供销社和仓库,当初在这里挑过米,那里背过木材,队上的砖砖瓦瓦等生活物资都是用我们稚嫩的肩膀扛上山去的呀。昔日热闹的知青宿舍变成了冰房冷灶,原来的地排车(小推车)已经变成一辆辆小汽车。眼神久久停留在当年场部的旧址上,唉,一切尽在不言中,往事悠悠,流水潺潺。当年的过往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的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唯有付之一叹泪折两行! 为珍藏知青青春记忆,让后辈了解知青,让老知青有娘家可回,让红色记忆有根可寻,村干部和村民建议将老大队部改建成突出知青主题的农家乐,对集体资产进行开发利用。村委会征求村民意见后,将该设想报告乡政府,得到乡政府和相关市领导大力支持。从去年开始,桦郊乡政府规划将红星村定位为知青文化旅游村进行打造。(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王鹏。吉林桦甸人,桦甸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人事报》《文化艺术报》发表文章若干篇。



编辑:邱爽

编审:李丽娜 

总编:于海蛟


热门评论